今天看了一篇文章Can a biologist fix a radio?, 作者讲了个悖论,越多事实的积累,对于所研究的process理解的越少。

这确实是现在的现实。许多的科研结果,其实就是便这个本来很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文中还讲到了科研的淘金热。昨天我正好看到了science上的文章说impact factor fever。当科研成为一种职业,真正对科学有热情的scientist并不多,更多的人仅仅是为了拿grant,要拿grant,就要发高分的文章,哪里好发文章,那里就有一堆人在抢。顺带一下,大家都说生物是火坑,其实学科在发展的初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还是有利的。如果说工作的话,确实是火坑,其实生物是个暴利行业,如果你身在火海中,那是因为你处于生物链的最底层。

文中说的科研方法,是带有讽刺口吻的。其实也不可笑,上个世纪初,物理界也是拿一个粒子去撞另一个粒子,然后观察现像。科学发展的最初都是在堆积事实。况且做科研的人也不见得聪明。书读得多不见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我们只是知道了被抽象的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角落而已。就像《黑天鹅》里说的故事一样,抛99次硬币,都是正面朝上,问一个博士,第100次朝上的概率是多少,他脱口而出,50%,每次试验都是独立,前面的事实并不影响后面,贝努力试验嘛,书上学的。但是99次都朝上,这硬币肯定被做过手脚。所以说读书读到啥的人才会说50%.

这么多年的研究,生物界已经堆积了足够多的事实了,但是却连一个简单的生化途径都说不清,道不明。对于单个分子的跟踪真的有意义吗?首先真的能完全捕捉到分子的所有行为吗?就像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测准了速度,就无法确定位置,确定了位置,就测不准速度。就算测得准,分子是没有生命现像的。至少要以细胞为最低的单位。就算你知道了所有的分子功能。拼在一起,你还是不能了解生命的现象。就像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所有分子的运动都是杂乱的,测了也没用。但宏观上,却有规律可循。亦或者半衰期,所有的分子在一个半衰期里会有一半的衰变,但那一个衰变了,我们并不能确定,为什么是它衰变,而不是别的分子,也无法确定,但一堆分子,整体上却是按着规律来的。

作者说从系统的角度来会是一个出路,但是至少从目前来看,我觉得系统生物学也是在制造混乱。paradigm-shift是很痛苦的,很多是打着系统的名义在做更高层次的分解的工作。

很多东西都属于初期,比如网络中边的连接,都是基于布尔值,要么是1要么是0,而真正的事实不会是开关型的。

最后最搞笑的是,作者竟然说学BASIC,这种imperative的语言,是不适合于复杂系统的研究的。我所会的编程语言都是imperative的。囧~~~,这种paradigm要求程序员从计算机的角度思考问题,写程序就是告诉计算机第一步做什么,然后第二步做什么,如此反复。不够abstract,做复杂系统的话会吐血的。像lisp这样的functional programming language在AI的研究上的流行是有原因的。编程上这又得来一次paradigm-shift….

不管怎么看,现在的科研就是在盲人摸象。但我们应该有更高的视野,我们需要看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