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manent Head Damage to be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暨大工作了几年,发几篇小文章,觉得要找个地方读PhD,是件手到擒来的事,结果却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事实证明像我这样的科研屌丝男,举步唯艰啊。 去年7月份就开始在计划这个事情,我几乎想都没想就联系了计算生物所的JD Han,紧接着就是面试,第一次尝试用英文去讲slides,从早上10点讲到中午12点。感觉还好吧,因为有听到Han说impressive,而她的学生又说经常看我blog。看上去还是蛮顺利的,然而最终reject了我,而且没有给我任何原因。
我去上海是非常低姿态的,说要面试,我就飞过去,当时想要是面试OK了,可能会让我留下来先了解一下正在进行的project,所以没有听老婆的话买返程票,结果从上海回广州,就变成了人在囧途,买不到火车票,就去南昌转车,结果遇到两趟车都是慢车,无空调,还无座。这个事情教会了我,不能太低姿态。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去上海,为什么会联系Han,或许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契可尼效应,俗称偷不如偷不着,当年考上生没中,心中依然有执念?我自认为早已释然,but maybe..,至于Han,我在研一的时候,去北大听过她的讲座,被系统生物学这个概念忽悠了,可能因此内心抱有幻想。
被reject了,我心中其实也是松了一口气,家人都觉得我跑上海太远,我也不想跑这么远,也希望能够照顾到家里,主要是广州没什么人做生信。
如果没被reject,我回头想想,也不理想,我在讲slide的时候,讲到SVM,Han看到图时,以惊讶的语气问我,是我写的吗,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她讲了句impressive,可以看出,她欠缺这方面的能力,而我希望在PhD阶段,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我非常care家人的看法,被reject之后,就决定待广州,给中大的人写邮件,几乎只要和生信沾边的,我就联系。结果我只收到XL He的回复,说no open position。就我个人接触到的小样本来看,我觉得中大的人,特别自我感觉良好。ANYWAY,这让我感觉要找个地方读博,很难!
到了9月,深圳先进院的FF Zhou在LinkedIn上follow了我,于是我问他,招不招在职PhD,然后又去深圳讲了一次slides,Zhou说只要他有一个名额就肯定会给我,但还不确定是否有名额。不过我不喜欢多手准备,起码双方都觉得OK,那我就把鸡蛋放在他的篮子里。
10月,同学告诉我科学城的健康院在招做生信的人,于是我就联系了DQ Pei,结果是GJ Pan联系了我,在达成意向之后,我就告诉深圳的Zhou说我要去健康院,接着就一直在科学城当免费劳动力,几个月的时间下来,让我看清了中科院的面目,这帮人自我感觉不是一般的良好,你要去读书,好像得求着他似的,而且不断给你营造一堆人在排队求着他呢。
经历了计生所之后,我已经不低姿态了,我先和Pan谈好我要读在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Pan不断地在加码,最初忽悠我跳槽;我拒绝之后,不断说很难考,我可能会考不上;再后来就说名额有限,先在他那里干一年,下一年再读博,我严厉拒绝,不行就走人,没得商量;等到我报了名之后,临考前又跟我讲,入学要跟我签协议。我感觉到非常之不爽,最主要是觉得此人没有信用,以后共事的话,很麻烦,我已经看到这是个坑了,就不会往下跳!但我依然要去考,之前一直说我考不上,我必然要拿到录取通知书,再去reject他们,到了复试的时候,刚好有事回家,就没去,想想也是好的,占个名额最后不去也不好,名额留给别人,大家都不容易。
3月,在豆瓣的生信小组上看到MJ Fullwood实验室招post-doc的信息,明显是人少钱多速来,我就询问是否有PhD program,那时候NUS申请的deadline已经过了近一个月,Fullwood联系研院的人,重新打开系统,让我提交材料。4月1号出结果,我被reject,原因是GRE成绩太差,那是我08年考的。
联系Fullwood主要是因为我对中科院很失望,想试一下投个简历得到别人的认可,同时也有寻求机会的一丝希望,但内心并不坚定。投NUS的时候,老婆非常支持,还一起规划要玩遍东南亚。于是我就坚定了,就有动力了。
4月1号被reject之后,我上NATURE JOB上看招聘信息,当天我就联系了UQ和HKU,最终两个学校都给了我OFFER,老婆说好像突然小宇宙爆发了,我觉得出国对我来说,更容易。
4月2号的早上就收到了Peter Visscher的回信,约好了SKYPE的时间,当时使用联通的3G卡上网,不给力啊,带宽不够,带着电脑跑去西餐中的大排档绿茵阁,对方说背景太吵,于是约了第二天电话。聊了半个小时电话,达成意向,开始走学校的流程,很快UQ就给了我CONDITIONAL OFFER,但是UQ非常龟毛,成绩单不能自己寄,我只能花钱让中介寄;学位要认证,我又得花钱去搞。还有我没有TOEFL成绩。
因为没有出国的打算,没有事先准备好英语成绩,5月11号我才去考了次TOEFL,只有睡前听听科学美国人60秒播报,磨磨耳朵而已,基本属于裸考,只考了88分,UQ要求90分,后来决定去HKU,也就没必要去刷TOEFL了。
Peter的实验室是做统计的,实力非常强,钱又非常多,光post-doc就有16个,我本来是准备去UQ的,但后来和HKU的老板SKYPE之后,互相感觉更合拍,于是我就选择了HKU,本来意向是UQ,申请HKU是因为被NUS拒了,觉得申多个保险点,结果歪打正着,HKU才是我的菜。去香港也符合最初希望离家近一点的想法,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老婆的支持是最重要的。感谢Angela Krackhardt和Laurent Gatto帮我写推荐信,Laurent还邀请我去剑桥大学,一度让我觉得HKU鸡肋。
PS:半夜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有两只萤火虫飞到我的台面上。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