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自己总结出来的,就两个字“标记”,可以概括大部分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这个方法,中国人民老早就在用了,八仙张果老成仙那段,张果老吃的人参精,就是因为被弄了根绣花针才被捉的,还有蓝色的葫芦娃,会隐身,小时候看的,记不清怎么被捉的,肯定也是被标记了。。 生物学实验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基本上都是使用这个方法,看不见的,我们拿看的见的去标记它,测不着的或者不好测的,拿可以测容易测的去标记它。很多的实验手段,其实最初都是很简单的,为了提高灵敏度和精度,不断改进,越来越烦琐,抑或者出现了一些分支。通常这时候,最初那个简单的,最根本的东西就被人所忘记。看到的尽是表面上的细节。至少现在的书太二了,本来基本上一样的实验,阐述原理的时候被描成了两样的东西。 同位素标记,荧光标记自不用说。芯片实验也是标记,array上的spot序列是已知的,它会跟什么基因杂交,也是已知的。我们并不知道会有什么基因表达,但是当抽提的东西,跟某个spot有杂交信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某个基因有表达。这就是标记。还有我们需要知道表达的量,这个依然不好测。同样也是使用标记,用cy3或cy5来标记,通过检测荧光的强度,就知道了表达的量。 所有的杂交实验都是标记,southern blot, northern blot, western blot都是。不管是核酸还是蛋白,不管它是用什么介质。都是用一个已知的,去标记一个未知的。通过测已知来估计未知的东西。 跑胶的时候,拿去紫外灯光下看。同样也是因为标记。DNA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在DNA下嵌入了EB,可以在紫外灯光下看到EB,所以我们也就看到DNA。 所有的切片,都是在做标记,不管是用于光镜还是电镜,其实电镜本身和光镜是没本质区别的,因为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很有限,电子也是一种波,成像原理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能直接看到而已。使用电子是为了突破可见光的局限而已,使用光镜需要对细胞进行染色,使用电镜也是一样,不过染的不是染料,而是金属。 测蛋白,用考马斯亮蓝染。在280nm有吸收,那是因为苯环的共轭电子对。虽然不是标记上去的,但也可以这么想,反正是测一个我们已知的东西,来估计未知道的东西。 DNA测序,给四种碱基标上不同的荧光。 还记得脂肪代谢是怎么被揭开的吗?使用接了苯环的脂肪酸喂马,收集马尿去检验,因为马不能代谢苯环。所以拿苯环去标记脂肪酸。 还有那个DNA还是蛋白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实验。分别用S和P的同位素标记蛋白和DNA。 还有一些看似不是标记的,其实也是标记,比如酵母双杂交,因为转录因子都有一个DNA-binding domain和一个RNA-binding domain,我们并不能直接检测到蛋白X和Y是否有相互作用,但我们可以表达溶合蛋白DBD-X和RBD-Y,如果XY有相互用用的话DBD和RBD就会在一起,就是一个有功能的转录因子,就可以转录报告基因,检测到报告基因,就表明了XY有相互作用,这就是标记,拿DBD和RBD去标记X和Y,通过DBD和RBD的行为去估计X和Y的行为。 DNA重组也使用标记,我们无法直接检测到是否重组了,是否在需要的位点重组了,所以使用了报告基因来做标记,检测到报告基因了,表明重组了,使用抗药基因,在加了药物的培养基上筛选,活下来的表明重组正确。当然有假阳性。抗药基因也是“标记”。 基本上绝大多数的实验原理,最根本的一个想法,就是使用一个已知的,或者容易检测的,去标记一个未知的,或是难以检测的。 实验的手段太多了,很多人搞不清原理。做实验的人,通常就是照着实验手册,一步一步在加东西而已。只要稍微思考一个,很多东西,其实不用记。细节的东西不需要记,需要的时候查就行了,当是基本的原理还是需要理解的。不然白学了。 很多人觉得生化就是一堆描述性的实验结果。其实很多东西也是不需要记的。举个例子,比如说DNA转录的时候,组蛋白会被乙酰化,这个细节很多人就是死记下来的,当然国内的书太二了,很多书没说乙酰化的位点是Arg和Lys,不过告诉这个事实,很多人还是死记下来。其实想一下,理解了,就不用记。为什么是这两个AA,而不是其它的?组蛋白之所以带正电就是因为富含这两个AA,这两个AA都有-NH,带正电,正是由于乙酰化了这两个位点,屏蔽了正电,DNA是带负电的,所以乙酰化之后正负电引力变小了,结构就松散了。有利于转录。这个东西就变得理所当然一样,根本不需要记。

Continue reading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Can a biologist fix a radio?, 作者讲了个悖论,越多事实的积累,对于所研究的process理解的越少。

这确实是现在的现实。许多的科研结果,其实就是便这个本来很混乱的世界更加混乱。文中还讲到了科研的淘金热。昨天我正好看到了science上的文章说impact factor fever。当科研成为一种职业,真正对科学有热情的scientist并不多,更多的人仅仅是为了拿grant,要拿grant,就要发高分的文章,哪里好发文章,那里就有一堆人在抢。顺带一下,大家都说生物是火坑,其实学科在发展的初期,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还是有利的。如果说工作的话,确实是火坑,其实生物是个暴利行业,如果你身在火海中,那是因为你处于生物链的最底层。

Continue reading

Educational Games

You don’t have to be a genius to understand the work of the Nobel Laureates. These games and simulations, based on Nobel Prize-awarded achievements, will teach and inspire you while you’re having FUN! Students, teachers and non-professionals of all ages will enjoy testing and building their knowledge in physics,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peace and economics. So, go ahead, Explore and Learn!

Continue reading

还原迅雷的url

迅雷的url很恶心,硬是把你绑死在它的流氓软件上,今天试了一个用base64解码,果然用这个伎俩来欺骗用户。在原始的url前面和后面各加两个字符,然后用base64编码。写了下面一段script来还原出原始的url,这样随便用那个下载工具都可以用了。

Continue reading

博客转WordPress

找了一个叫博客备份软件的小工具,备份了新浪和ChinaUnix上的blog,导出为RSS 2.0, sina的blog导出没问题,但是cu的blog导出后,文不对题.狂汗啊… 但是生成的xml文件导入到wordpress里不成功.需要改一下才行.

从导出的xml文件里,把<description><![CDATA[替换成<content:encoded><![CDATA[

相应地把]]></description>替换成]]></content:encoded>

Continue reading

powerbook笔记本装Mac OSX 10.2,我嫌太慢了,就装了gentoo,所有的东西都是从软件编译,费了很长的时间,CPU太慢了。原来的硬盘只有10G,后来我又换了60G的硬盘,就是现在要备份数据的硬盘了。换硬盘的时候,没有换系统,我从livecd里进去,把系统打包,并对新硬盘进行分区。然后拆机换硬盘,还是从livecd进去,把新硬盘格式化,把原来的硬盘挂上去,把打包的系统解压到新的分区里,并初始化一些系统的设定,把用户数据拷进去。换硬盘不换系统。这个当时没记录下来。后来有一次手痒,重新编译了glibc,把其它的local都去掉,只留下中文的。可是这一次搞了有问题,系统总有点莫名其妙的问题。

06年,我就想换个系统算了。找人刻了张os9.2的盘,自己刻了张netbsd的盘。装双系统

os9.2可以用微软的office 2001,还有ie5.5,不过都不是很好用。最爽的是可以用很多做图软件,photoshop,coredraw,illustrator等等啊。当年在合肥还帮很多同学处理过照片,因为6级考试要上传的图片要求是10k以下,很多人压到10k都看不清了,我用photoshop压到10k还能看清人.^_^.

Continue reading

Author's picture

Guangchuang Yu

a senior-in-age-but-not-senior-in-knowledge bioinformatician

Postdoc researcher

Hong Kong